为进一步连接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协同社会各界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有趣适用的科普内容,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助力“科普中国”的实施。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探讨”沙龙活动于2022年7月10日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了科普传播界、医学界的几位重量级专家作为本期的参会嘉宾,包括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唐芹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董健教授,广东医科大学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研究所所长王双苗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尹传红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研究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贾永兴副总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华克勤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吴毅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迪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林红教授。本次活动围绕服务于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目标,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需求,紧跟百姓关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精心的集体策划和深入的研讨交流。活动由林红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董健教授首先在简短致辞中介绍了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嘉宾,希望通过此次沙龙活动各位嘉宾的建言献策帮助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医疗健康”工程制定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并预祝本次沙龙取得丰硕成果。
紧接着,中华医学会科普部部长、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唐芹副秘书长指出目前科普资源的质量鱼龙混珠、参差不齐,科普资源的种类、形式及传播媒介纷繁复杂,而且不同的机构各自发布自己的科普分类及指南,导致科普资源分类混乱。在科普领域,尚没有国家认定的评价科普内容的标准和指南,因此亟需制定一套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这也是今天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顾名思义,首先该指南需要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定位在医疗健康领域,核心是规范科普资源分类。唐芹副秘书长表示制定该分类规范指南,最关键的是先制定好指南的分类框架,需要涵盖目前不同类别的科普资源,可以先听取多方权威专家的意见,制定全面、覆盖面广、规范的分类指南框架,但如果该指南只是单一的分类,会显得内容单薄,实用性较差,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内容,不断对其拓展更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她认为科学普及是一项阳春白雪的事业,需要科普传播界、医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制定权威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
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研究员同样认为目前科普领域缺乏统一的指南标准,尤其是在涉及大众医学健康的科普内容,做的好能够救命,但是做不好则会致命。他强调了制定分类规范指南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普创作经历着高速增长期,面临如此多的科普内容和各种传播渠道,需要权威机构和专业领域专家制定相应的科普指南和标准,来规范制作的科普内容,过滤掉误导大众的假科普,例如制定对于科普短视频、科普图书、科普演讲等的指南标准。关于如何制定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他提出建议:首先需要凝聚专家的经验和共识探讨什么是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特别是哪些形式的作品符合大众传播规律。进一步需要梳理目前存在的关于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普内容有哪些,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科普内容,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以及针对每一类不同的特点,研究其传播规律,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最终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华克勤教授以自己所在医院的视角和实例指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做科普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广大的群众预防疾病,提前发现潜在的疾病,并尽早得到治疗。华克勤教授以自己所在医院举例,他们医院近年来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制作传播医学知识的科普作品,例如拍摄预防宫颈癌的动画片,达到了高达3亿的收视率,还拍摄了每集约3分钟的情景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预防疾病的知识,收货了良好的科普效果。她表示医务人员除了做好自己的专业以外,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热衷于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并且他鼓励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制定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创作出更多的通俗易懂、有良好的传播效果的科普内容,让更多大众从中受益。
广东医科大学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研究所所长王双苗教授指出科普资源目前以多种形式来分类,例如从内容、专科、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景等来分类。对于如何做到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科普资源分类,他强调说首先应该基于公众的需求,而不应该按教科书式的分类,并且不应该把所有的专科内容平均分配进该规范指南的科普资源库,而是应侧重于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特别是要侧重于大众必备的医学知识,例如心肺复苏等,制定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应该有利于后期精准的科普传播。王双苗教授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在分类科普资源时第一步可以以内容为纲进行分类,第二步以专科组建科普资源库,第三步应按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景实施精准的科普传播,这样能够使制定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更加完备,并且更加有效的实施推进。在现有资料提出的健康常识类、疾病预防类、急救技能类、就医指导类、政策解读类5项科普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王双苗教授结合目前大众关切的问题和社会热点,提出还可以增加健康谣言辟谣类、家庭看护类、心理疏导类、生命文化类的科普分类,例如生命文化类可以加入对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临终教育关怀等方面的科普内容,他认为这9大类科普分类能够涵盖大部分的科普内容。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尹传红副理事长重点谈论了制定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时需要涉及的问题。他认为该指南首先应该具有总纲性质,包含医学健康科普的各个方面,指南的宗旨是要能够切实帮助到大众健康,让大众走出健康误区。他结合身边的例子,指出该指南可以增加正确用药、膳食与营养、保持健康认知分类,并且制定指南时不应回避具有争议的领域,例如过度医疗、疫苗安全、转基因食品、基因编辑等,这些领域需要医学界的权威专家进行科普,帮助大众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还要能够跟现代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设定医学新观念、新技术的分类。尹传红副理事长同样赞同设立生命文化类的科普分类,科普有关临终教育类的知识。最后,他认为制定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不仅要分类全面,还要有重点突出的内容,并且当涉及有争议的分类时,可以先将该类罗列,在往后可以不断完善更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贾永兴副总编辑结合《大众医学》科普杂志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制定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科普资源内容的构建要有体系化的思路,在科普资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面,要考虑建立标准化的流程。首先要明确医学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再明确主要任务和相关科普概念,做好传播学全链条角度的具有前瞻性的基础工作,为科普知识系统化,利于传播性和为技术的迭代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贾永兴副总编辑结合他们的工作讲述了如何使科普内容生产传播标准化的经验,他表示要理清科普的历史及内容,并且围绕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大众需求的变化,内容生产的标准化实际是要解决科普内容生产批量化的问题。贾永兴副总编辑建议在科普资源分类规范过程中可以考虑人工加智能的方式,将核心的科普内容,用关键词的方式选择出来,然后请专科专家进行审核,确保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科普平台的持续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吴毅教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普资源如何更好的分类进行了补充。他表示医疗健康相关科普分类规范可以尝试按健康者、患者以及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来分层,进一步再按照疾病的种类来进行分类,这样可以让不同需求的大众能够在制定的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中快速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己的医学科普内容,有利于提高科普宣传的效率以及对大众的实用性。他也同样赞同可以增加临终关怀方面的科普分类。吴毅教授还结合自身编撰科普书籍的经验和内容,如书籍中科普知识的传播对象分为患者和健康者两大类,然后分开讲述各类人群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进一步细化了不同的场景,这对制定科普资源分类指南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迪副教授以新闻传播的视角谈论了自己对于制定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的理解。她认为科普资源不光可以按科普的内容来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科普传播的媒介以及传播主体的身份性质来进行分类。不同媒体本身的特征特性、媒体的运作规律以及平台逻辑,会对科普内容的生产、传播、科普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具有特殊性,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领域,它跟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科学因素,还需要考虑大量的外部因素,例如医学受众群体和需求是多元的,因此,在制定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时需要考虑到指南的目标、受众人群、科普内容形式、传播媒介等问题。王迪副教授从科普传播的视角期望看到规范指南可以将目前不同媒介平台、不同类型的大量无序的科普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传播矩阵的效果,填补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过程中的空白,从而发挥出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会议进入尾声,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董健教授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总结,董健教授表示,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该指南需要有以下10个特点,第一是体系化,尽可能全面涉及相关的医疗健康领域科普内容,使其体系化;第二是科学化,科普分类规范指南需要医学领域专家共同制定,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第三是原创化,避免科普内容的抄袭和复制;第四是时事化,聚焦时事热点问题,及时向大众答疑解惑;第五是重点化,对于大众常见疾病要重点全面的进行科普;第六是百科化,指南要对医疗健康领域广覆盖,让大众在分类中能找到其关心问题的答案;第七是普及化,科普传播需要达到一定的传播量,才能提高大众的医学知识素养;第八是通识化,要创作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作品;第九是平台化,如果没有好的媒体平台,科普内容的传播将会受限,不能达到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第十是团队化,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建立优秀的医疗健康科普团队,能够更好的制定科普资源分类规范指南。
最后在中华医学会科普部唐芹部长对各位嘉宾的诚挚感谢声中,本次沙龙活动圆满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指南的早日推出!